【長大,脫離父母】
- 劉仁州
- 5月6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(2021年 受邀台南哈佛幼稚園 畢業演講)
「小學」是一個人,人生的分水嶺,它不只是進入了兒童時期,它也要跨越,之後進入青春期。一般來講我的分界線是「一半」,一個孩子到18歲,在我們的社會稱為法定成人,18歲差不多是高中畢業這個階段,那孩子他就是一個成人。他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,他要能夠照顧自己,他要有能力判斷、做決定、做選擇,他要有獨立的態度,他要有獨立的能力,他要願意獨立,而且也能夠獨立;所以18歲是獨立。
剛出生的時候,什麼事都要父母來操作,不管他的吃喝拉撒,都是要父母照顧、陪伴,所以他是100%的依賴。成長就是他從倚賴走向獨立的這個過程,18歲是這個過程,18歲之後絕大部分的孩子就會離開父母的身邊,不管是出去讀書或出去工作,孩子他會離開父母。
離開父母,孩子要自己照顧自己,自己解決自己生活上主要的一些需求,父母真正能夠陪伴孩子的時間最多就是18年,有些小孩可能國中畢業就離開家,到住宿的學校去。一般心理學上說一個小孩差不多到了15歲,就會有離家的渴望,離開父母的視線,不想要跟父母天天見面,不想要每天都聽父母講話,父母的講話已經變成魔音傳腦,他們已經快受不了了。所以他們希望跟父母保持距離,這是很正常的現象。
但是我覺得我們台南人,有些人很可憐,因為一輩子脫離不了父母。即使長大了、結婚了,還要跟父母住在一起,有些人甚至還要跟父母一起工作,天天還要接受父母的審查、檢驗,甚至聽父母的嘮叨,不高興也得要聽。
這不是父母的錯。為什麼?因為你長大了。
如果你是小孩子,那我會說:這是父母的責任。
但是你長大之後,這是你的錯,因為你沒有為你自己去創造,你沒有為你自己去爭取,你沒有為你自己去協商、去設計。
怎麼樣在不要讓父母太過於失望、絕望的情況之下,
又能給自己有足夠的空間來發展自己,
發展關係,建立自己的小家庭,這個是很重要的。
如果你現在在這樣的狀況下,為時不晚,但也不是今天聽完我演講之後,回去馬上就開始唷,而是你要開始動腦筋,開始想如果決定說我至少在一年之後,或兩年之後,或三年之後,我要達到這個目標,跟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,生活上稍微分開來;慢慢的設計是有可能的,慢慢的去談是有可能的。
為什麼我特別講台南?因為我在台南接觸過太多這種案例了,特別是在哈佛幼稚園,因為哈佛幼稚園的家長,很多是來自台南地區的望族,或者是一些老一輩的人,他創業,他有一定的成就,然後他的兒子、女兒都有很好的教育,有很好的工作能力,但是因為家族、老人家的觀念,所以他喜歡把人聚攏在一起;在這樣的情況之下,無形之中生活是被安排的。
跟父母工作不一定是不好,但是,是你想清楚,是你願意的。當你覺得困難的時候,你有離開的權利,父母也尊重這是你的選擇;而不是你沒有選擇,這個感覺上會差很多。
我選擇跟父母住在一起,或者我選擇跟父母一起工作,這是另外一種狀態。但是如果不是你的選擇,你沒有選擇,但你必須要這樣,你被迫要這樣,這會對你個人的身心、對你的小家庭的關係,都是造成一定的壓力,內心也會有一定的挫折感在裡面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