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摘自哈佛蒙特梭利實驗教育雙周刊 2021.12)
這學期的上半年,每周一我們都會到農田裡耕種,帶領我們的老師時常教我們分辨植物在什麼階段,需要什麼樣的照顧;在沒有用農藥殺蟲除草的情況下,我們該如何處理。就像我們幾年前種的馬鈴薯,因為馬鈴薯是長在土裡面的,如果不把殺蟲劑拌在土裡面的話,馬鈴薯就會被蟲咬的醜醜的;因此我們所種出來的農作物,每一個的長相可能都不是好看、漂亮,但都是乾淨、無毒、味道甜美紮實的,這是我們的選擇,這是我們想要的。我們不會在選擇種植有機農作物的同時,還要要求它比外面一般的農作物還要漂亮,因為這是不切實際的想法。
在進入蒙特梭利教育之後,我發現蒙特梭利與體制內的教育,目標是非常不一樣的。體制內教育講求的是在一個有限制範圍的知識內,去進行測驗並取得好的分數,為此孩子們進行了大量的練習。而蒙特梭利教育的目標,是要幫助孩子在成年之時,能夠獨立並且了解人類社會的運作方式,進而從中找到自己能貢獻的地方。人類社會包含基本禮儀、工作、社交、基本知識以及專業知識,或許在某一些階段,我們孩子「寫考卷」的能力不如一般體制內的孩子,我覺得這是合情合理的,因為我們花費許多時間在建構孩子的人格(從0-6歲時開始,6-12持續建構)。透過「宇宙教育」孩子們將學習到的東西分類、內化到自我的內心,如果我們還要要求孩子們,要與體制內的孩子擁有一樣的「考試」能力或者能贏過體制內孩子,這也是不切實際的想法。我心裡的OS是:「請尊重體制內老師的專業」(他們的專業是訓練孩子們考試的能力)。我們的專業不在訓練孩子們考試的能力,我們不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知道好奇心、興趣是孩子學習最主要的驅動力,我們不能操之過急的將孩子剛點燃的興趣火苗給澆熄了。就像給剛發芽的農作物倒很多的水跟肥料一樣,這樣並不會幫助他們長大而是會將他們壓死、淹死。
我們的目標很明確,就是將每個孩子準備好,好讓他們進入到社會,成為社會的新鮮人,成為社會的貢獻者(與接受者)。如果我們將一個尚未準備好的孩子,去面對這個社會(考試、求職、獨立生活),這是我們成人(老師、家長)的不負責任。這一個概念是我在接受培訓時,我的培訓師非常強調的一個概念。但如果我們反過來問:我們一般體制的教育,是否有讓孩子準備好進入到社會?學測考得好、進入一個好的大學,是否就能夠讓孩子擁有好的人生?做為一個孩子旁邊的成人(老師、家長),我們是應該專注在孩子的分數?還是專注在孩子的生命(人生)?
這或許是我們(成人)在夜深人靜、孩子們都睡了的時候,值得思考的好問題!
Opmerking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