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劉仁州老師 2010 系列講座)
不管我們年紀有多大,我們也都是一個孩子,
在某一種形式上,我們都是一個在尋找中的孩子。
我們跟父母親之間還有那麼多的事情,還沒有解決完。就像我的媽媽已經去世六年了,我的爸爸去世十六年了,但是我常常還是在我的心裡面,在解決我跟我父母親之間的很多的感受,很多的關係,很多的心結。
我們跟父母的關係是永遠的關係。
我原來還沒有真正的、全然的認識我的父母,我原來還沒有真正的去接受我的父母,我原來還沒有從我內心去感謝,去尊敬我的父母。我現在慢慢地去了解,原來父母的人生不能只看他做我父母的表現,也不能看他事業做得好不好,也不能看他有沒有喝酒,有沒有賭博,有沒有負責任。
父母的生命是要讓我去「了解」,去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。我一直用一個受傷痛苦的生命,去要求我的父母,我不是用一個我長大成人的角度,當我也做了人家的父母時,我去體會到了父母的心情,我慢慢去體貼父母的生命,去瞭解到我的父母的不得已。
父母也是一個受傷的生命,
父母也是一個孩子,
他們也得不到很多他渴望得到的愛跟重視,
原來我的父母也傷痕累累。
當你開始去體會到原來那個做你父母,做得不怎麼樣的父母,他也是一個傷痕累累的孩子,這個時候你的「愛」就會出來,你的「接受」就會出來。你不只是接受了你的父母,你也接受了你自己,也接受父母給你的,曾經讓你痛苦的一切。因為你知道,原來這是我們家庭的命運,我們家族的命運,是這個河流的一部分。
面對孩子,我們受到的「苦」,是要告訴我:「我是他的父母」;我的孩子也因為我而受苦,因為他是我孩子,因為我不完美,我的孩子必然受苦。
孩子因為父母而受苦,這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。我們不能說:「不,我不要,我不要父母這麼樣的讓我痛苦。」我們要說的是:「是,因為我是你孩子,我願意,我接受這個痛苦。」
當“我願意”這三個字出現的時候,你的生命就平靜下來了,然後力量就出來了。
每一個要珍惜孩子的父母,要回頭去面對自己的父母,很認真地去思考他們生命的不得已,他們的痛苦,去接受他們生命的全部,而不是一部分。我們不能只接受自己要接受的;我們很難接受的部分,也要去接受它,然後接受自己。對我們的命運,對我們的父母,很虔誠地低頭說:是,我願意,我接受老天爺給我的這一切!
你的力量出來了,接受了父母就接受了自己,然後你就會有內在深層的智慧,知道怎麼去對待你的孩子。
父母的問題不只是出在「不知道怎麼樣教小孩」,父母的問題還常常出在那份「內疚」跟「自責」,我很希望有更多的父母可以走出那份內疚跟自責。
因為你也沒有做錯什麼,因為你也不知道怎麼做才好。所以原諒自己、寬恕自己、寬待自己;但是不是縱容自己。
你要用更寬的胸懷去擁抱自己,然後告訴自己:「沒有關係,慢慢來,從現在開始也可以。」
過去你做了一些事情,的確是傷害了孩子;但是,你不是故意的,你不是願意這樣的。其實你是很想要去愛這個孩子,只是你還沒有找到方法。
所以不要太自責,也不要太內疚,永遠可以在當下下決心:我要重新用更好的方法來對待這個孩子。
Commentair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