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劉仁州老師口述,劉曉芸整理)
父母年輕的時候曾經發生了什麼事情,不是最主要的關鍵,關鍵是在發生這些事情,對小時候的你的影響,然後到長大之後,對你的人生所產生的影響。因為父母的關係、父母的人生,這是父母的事情,但是父母的關係、父母的人生對孩子是有影響的,像是人生際遇中遇到的起起伏伏、要跟家裡在一起困難,要分開也困難的這種情境。
長大了,父母的問題或許依舊存在,並沒有說因為過去曾經這樣,所以現在這個已經過了;那種信任與不信任的關係還是存在,所以偶爾不時地還是會產生衝突、糾紛,這個當然也會影響到我們現在的生活,影響到我們跟伴侶的互動方式。
兩個人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,對關係的了解、對關係的期待、對關係的付出的方式,很自然地也會不一樣。兩個人要相處得很好,兩個人都要很會照顧自己;能夠去關心對方,能夠去體貼對方,但同時又要很會照顧自己:我自己的感覺、我自己的需要,我要能夠主動地跟對方表達。
有些感覺和需要,可以提早知道,提早表達、提早溝通,達到某個共識之後,才讓事情有所進展,這是比較容易面對的情況。但有些時候是提前我們不知道,但隨著事情的進行,個人有不同的需求和感覺跑出來,這時候要被鼓勵勇敢地為自己表達,跟對方說我現在的狀態是什麼,我需要的是什麼。而不是把這個需求放在心裡面,然後渴望對方去察覺、渴望對方去配合、或者渴望對方去關心。如果是渴望對方的察覺、關心,等待對方的察覺與關心,就很容易造成誤會,造成不必要的情緒性的對抗。
兩個人的相處,怎麼去互動,怎麼去拿捏,有時候我同意對方,有時候我不同意對方;我們常常都需要做判斷。
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生活要有安靜的習慣,因為很多事情是需要去感覺的,然後需要去判斷、去決定,甚至有時候要提出勇氣,有時候腦海中要有一些策略,我要怎麼去跟對方商談這個事情;這些常常都是在安靜中,謀定而動的。